癌症治療

衛福部公布2018年國人最新十大死因!癌症依然高居第一位,其次為心臟疾病與肺炎。十大癌症當中,死亡率以肺癌居首,肝癌、大腸癌次之。依據統計結果顯示,癌症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占85%。現在醫療技術及設備日新月異,只要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醫病互信才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診斷方式首先瞭解癌症侵犯程度與病理判斷再做建議合適治療方向

TMN癌症分期是由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與國際癌症聯盟(UICC)自1980年以來逐漸整合,成為目前世界上評估癌症侵犯的範圍和嚴重的程度,臨床上稱之為「分期」,作為選擇治療模式及評估預後很重要的依據。

何謂「TNM」

TNM系統的T(tumor)代表原發腫瘤的大小和局部侵犯的程度;N(lymph node, LN)表示腫瘤局部區域淋巴腺蔓延的程度;M(metastasis)意味有否遠端轉移。

TNM的分期:

       TNM的分期系統依疾病的侵犯程度大致分為第一期至四期。

  • 第一期:腫瘤侷限固定位子或原位,沒有擴散跡象。
  • 第二期:腫瘤已擴散到鄰近的淋巴結,但沒有波及其他器官或組織。
  • 第三期:(常指嚴重的局部浸潤)腫瘤除了擴散到鄰近淋巴結外,還波及附近器官或組織。
  • 第四期:腫瘤已擴散到遠處的其他器官或部位。

分期的判斷:

  • 臨床分期:藉由詳細的疾病史、生理學檢查、超音波檢查、X光檢查、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與正子掃瞄電腦斷層(PET-CT)…等檢查,已成為癌症分期的重要工具並對癌症嚴重度的瞭解提供更詳實的參考。
  • 病理分期:手術所取得完全切除的檢體,及疑似轉移部位切除或切片檢體組織病理學上的資訊。

目前癌症的治療方法: 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藥物化學療法、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含免疫抗體藥物、免疫細胞等治療)。而治療方式的選擇取決於腫瘤的位置、性質及發展程度和病人身體狀態。

外科手術

 一般臨床醫師表示可以開刀切除的癌症多半是指「分期較早期的癌症」,目的在於切除腫瘤細胞或整個組織,是目前根除固體腫瘤最有效的方法;臨床上手術治療可分3類型:

  • 原發性腫瘤切除
  • 減少殘留病灶
  • 緩和腫瘤症狀

雖然已將主要的腫瘤切除,但仍會有潛伏在腫瘤周遭的微量腫瘤細胞是無法被察覺的;因此,藉由病理醫師的檢視,以確定切除的腫瘤周遭都是正常組織,而減少腫瘤切除不完全的機會是必然的。另外也可能會合併以下療法以提升控制的機會。

放射線治療:

藉由高能量輻射線破壞細胞的遺傳物質,阻止癌細胞生長進而抑制癌症的發展。放射治療就如同外科手術,屬於局部性治療,目標是盡可能地破壞癌細胞,同時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影響;一般而言,輻射線照射對癌細胞和正常細胞都會造成損傷,但大多數正常細胞可從放射治療的傷害中恢復。因此在臨床上,放射醫師會精密計算需要的放射線劑量,一般治療會分成一天一次,每個禮拜五天,治療五到八禮拜,藉此讓健康的組織在每次輻射線照射的間隔中能有機會恢復。

藥物化學療法:

化學治療是癌症治療方式中不可或缺之一環,藉由化學藥物不同作用機轉去破壞或干擾癌細胞的新陳代謝,以遏阻癌細胞的增長與分化。通常會合併使⽤多種化學藥物,達到殺死更多的癌細胞及避免抗藥性發生。藥物的選擇是由醫師針對每位病人的疾病、⾝體狀況來決定藥物的種類、劑量、療程 ( 可能為每週或每2-3周⼀次 ) 。然而化學藥物如同兩面刃, 除了破壞癌細胞外,也會影響正常細胞組織,尤其是對生長速度快的黏膜、毛囊、血液細胞等產生副作用。由於個體與使用藥物的差異,副作用的嚴重程度不一,通常伴隨著療程的結束而逐步緩解。

化學治療目的:

  • 前導性化學治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先施予化學藥物治療期待縮小腫瘤的前導性治療方式,以利病人接受主要治療方式(例如手術、放射線治療)。

  • 輔助期化學治療(Adjuvant chemotherapy):在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癌症病患接受後續化學藥物治療,藉此殺死或抑制潛藏在人體內之轉移癌細胞,達到預防復發的目的。

  • 姑息性化學治療(Palliative chemotherapy):癌細胞已轉移到遠端器官或部位如肺臟、肝臟、骨骼或腦等,可藉由化學治療殺死癌細胞,使症狀改善甚至腫瘤的消失。

給藥途徑:

  • 全身性化學療法:即靜脈注射療法,化療藥物經血液循環送至全身各處殺死癌細胞。

  • 口服給予:藥物口服後可經由腸胃道吸收進入血液殺死癌細胞。

  • 局部性化學療法:即動脈注射療法,經由動脈注射化學藥物,使抗癌藥在第一時間經過動脈直接並集中於癌病區,適用於癌症仍局限在身體原發部位,尚未全身轉移之固體癌。

標靶藥物療法

標靶藥物治療是指針對癌細胞量身訂製,利用癌細胞某些特殊表面蛋白質且正常細胞缺乏的特性,用專一性藥物攻擊殺死癌細胞但盡量不傷害正常細胞的治療方式。由於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和人類基因的解碼、基因精準治療蓬勃發展,鎖定癌細胞特有的表面標記、傳遞訊息之路徑、生長因子受體等作為藥物作用的目標(Target),相較於傳統藥物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的毒性和全身性副作用更小。

標靶藥物分類:

  • 小分子藥物: 因為分子較小所以可以輕易進入人體,主要作用在細胞內的訊號傳達,如常用於血癌和肺癌之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ALK抑制劑、BRAF抑制劑、MEK抑制劑。
  • 單株抗體: 鎖定腫瘤增生所需的血管生成機制,如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受體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的單株抗體、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第二型(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

免疫療法:

免疫藥物療法

鎖定癌細胞規避自體免疫細胞的機制,幫助免疫系統辨識和清除癌細胞,如 (programmed death-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1/PD-L1) 單株抗體;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本身並不毒殺癌細胞,而像是放開免疫系統的剎車,藉由促進自體免疫反應,使自體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達到抗癌的效果。


  • 高雄院區
  • 地址:813 高雄市左營區重立路539號
  • 電話:+886(0)7-3456613
  • 傳真:+886(0)7-3492290

本診所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站任何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